致力于医学论文编修发表的专业团队 联系我们
医学论文
客户评价 CUSTOMER FEEDBACK
  • K.J 副主任医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经朋友介绍与晋职尝试合作至今已成功发表3篇论文,最近一篇被外科学顶级杂志Annals of Surgery(IF=7.5)所接受。晋职是迄今为止我所合作过最为专...
  • m .t.z ----厦门中山医院副主任医师这已经是第三次找晋职医学了,和前两次一样依然合作的很开心。与晋职合作最让我放心的是晋职医学的专业性,现在网上有很多号称可以做SCI论文服 务的公司,太多将精力放...
资源资讯 RESOURCE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临床医学论文

当前页面: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正文内容

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中青年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观察

来源:搜集整理   日期:2020-12-30 08:37:34点击数:

  张翔 尹辛成 李春根 赵凯 谢戟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骨科
  
  摘    要:
  
  目的 观察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中青年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收治的中青年颈性眩晕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颈椎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治疗,对照组采用牵引等物理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症状改善情况,并采用眩晕障碍量表的筛查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screening,DHI-S)、眩晕评定量表的评分系统(dizziness assessment rating scale,DARS)、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价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3个月时眩晕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DHI-S、DARS、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2周、3个月时两组DHI-S、DARS、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 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中青年颈性眩晕安全有效。
  
  关键词:
  
  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 中青年 颈性眩晕 牵引
  
  近年来随着脊柱微创治疗技术的迅速发展,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已广泛应用于颈腰椎疾病的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研究对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中青年颈性眩晕患者采用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80例中青年颈性眩晕患者,其中男23例,女57例,年龄30~42岁,平均(36.9±2.1)岁。患者临床表现以眩晕为主,可伴有恶心及颈肩部疼痛,不伴一侧或双侧上肢放射痛或麻木及颈部活动受限。CT、MRI示椎间盘膨出或退变,经颅多普勒超声示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正常,所有患者均排除眼源性、耳源性及其他内科疾患所致的眩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中男11例,女29例,年龄30~41岁,平均(36.1±2.3)岁,病程1.5~3个月,平均(2.2±0.8)个月;对照组中男12例,女28例,年龄32~42岁,平均(37.3±2.4)岁,病程1~3个月,平均(2.1±0.7)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所有患者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观察组
  
  采用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患者取仰卧位,C形臂定位后在体表标记目标椎间隙。常规消毒,铺无菌巾,局部麻醉后于右胸锁乳突肌内缘神经动脉鞘及内脏鞘之间以G31S11型刀头配套穿刺针穿刺,进至目标椎间隙,C形臂正侧位确认位置满意后,沿套管放入等离子刀头,连接ATLAS H3500-00主机,行旋转切凝治疗,治疗后拔除套管及等离子刀头,包扎伤口,术毕,按压穿刺点5min。术后戴颈托2周。
  
  1.2.2对照组
  
  采用颈椎牵引加红外线进行物理治疗。颈椎牵引采用PH-T5021-E型电动牵引装置,根据患者体重予9~12kg牵引力,每次15min;红外线理疗采用BPM-Ⅲ-1型红外偏振光治疗仪,每次10min。以上治疗每日1次,共治疗2周。
  
  1.3 观察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2周、治疗后3个月进行眩晕障碍量表的筛查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screening,DHI-S)、眩晕评定量表的评分系统(dizziness assessment rating scale,DARS)、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以评价治疗前后眩晕的变化情况并进行组间比较。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DHI-S、DAR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DHI-S、DARS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2周、3个月时两组DHI-S、DAR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治疗后2周与治疗后3个月时组内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DHI-S、DARS评分比较
  
  2.2 两组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2周、3个月时两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治疗后2周与治疗后3个月时组内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比较
  
  3 讨论
  
  颈性眩晕临床上较为多见,是由颈椎病引起的以自主神经症状为主的综合征,常以眩晕为主诉症状[1],最早是由RYAN和COPE[2]在1955年提出。但本病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有学者认为其是颈椎疾病引起的非特异性的空间定向及平衡功能障碍[3]。近年来本病的发病率逐渐增高并呈年轻化的趋势,严重影响中青年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此类患者希望能够通过相对简便且安全有效的方法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善症状,迅速恢复到正常的工作生活中,为此本研究选取了中青年颈性眩晕患者,采用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并对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
  
  现代医学关于颈性眩晕发病机制的“颈椎间盘机械感受器刺激”假说[4]认为,正常颈椎间盘上的机械感受器与本体感觉传导功能可能有关,而颈椎间盘疾病可使机械感受器的异常颈部本体感觉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并与来自前庭或其他感觉系统的信息发生了错配,从而导致颈性眩晕。笔者认为颈性眩晕可能与椎间盘的退行性变相关,曾有研究表明退变后的椎间盘其自身的病理变化会导致头晕[5]。KARLBERG等[6]报道颈椎病患者中约50%会有头晕症状。此外,椎间盘的退行性变常与炎性反应有关[7],其产生的炎性介质可能使椎间盘内的神经末梢处于致敏状态[8]。基于以上的病因病理,本研究选择应用射频消融术治疗颈性眩晕,它可通过等离子融切技术使退变椎间盘髓核的胶原纤维气化收缩并且固化,体积缩小,达到降低椎间盘内压力和减轻神经根刺激的目的[9],从而缓解症状,且治疗后均未出现并发症。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眩晕症状明显改善,表明应用射频消融术治疗颈性眩晕效果较好,且该方法对邻近组织损伤极小,无热损伤之虞,手术安全性较高。
  
  牵引是临床上颈部疾患常用的物理治疗方法,将其用于颈性眩晕也可取得满意的效果[10]。红外偏振光治疗可以抑制神经兴奋,松弛局部肌肉,改善局部微循环,并可起到星状神经节阻滞的作用,因此能改善颈性眩晕。本研究组间比较显示,采用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治疗后患者症状改善明显优于物理治疗。
  
  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显示,对于中青年颈性眩晕患者,采用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治疗安全有效,患者易于接受,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赵鑫,石东平,陈栋,等.颈性眩晕临床表现特征分析[J].北京医学, 2018, 40(8):805-806.
  
  [2] RYAN G M, COPE S. Cervical vertigo[J]. Lancet, 1955, 269(6905):1355-1358.
  
  [3] MACHALY S A, SENNA M K, SADEK A G. Vertigo is associated with advanced degenerative changes in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ondylosis[J]. Clin Rheumatol, 2011, 30(12):1527-1534.
  
  [4]彭宝淦,杨亮.颈性头晕的发病机制[J].武警医学, 2 0 1 7,28(5):433-436.
  
  [5]王冠,冷向阳.颈性眩晕的中西医研究进展[J].吉林中医药,2020, 40(4):554-556.
  
  [6] KARLBERG M, PERSSON L, MAGNUSSON M. Impaired postural control in patients with cervicobrachial pain[J]. Acta Otolaryngol Suppl, 1995, 520 Pt 2:440-442.
  
  [7] PENG B, WU W, HOU S, et al. The pathogenesis of discogenic low back pain[J]. J Bone Joint Surg Br, 2005, 87(1):62-67.
  
  [8] BURKE J G, WATSON R W, MC CORMACK D, et al.Intervertebralidscs which cause low back pain secrete high levels of proinflammatory mediators[J]. J Bone Joint Surg Br, 2002,84(2):196-201.
  
  [9]刘伟,郞璇,李亚明.经皮穿刺低温等离子髓核射频消融术联合功能锻炼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分析[J/CD].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9, 11(11):98-101.
  
  [10]胡华,李连泰,刘艳伟,等.床旁头部自重后伸牵引配合针刀治疗颈椎生理曲度异常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9, 47(2):161-163.
标签:

上一篇:三间隙引流术治疗腺源性肛周脓肿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下一篇:噬菌体治疗细菌感染的研究进展

合作客户


Copyright © 医学期刊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