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医学论文编修发表的专业团队 联系我们
医学论文
客户评价 CUSTOMER FEEDBACK
  • K.J 副主任医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经朋友介绍与晋职尝试合作至今已成功发表3篇论文,最近一篇被外科学顶级杂志Annals of Surgery(IF=7.5)所接受。晋职是迄今为止我所合作过最为专...
  • m .t.z ----厦门中山医院副主任医师这已经是第三次找晋职医学了,和前两次一样依然合作的很开心。与晋职合作最让我放心的是晋职医学的专业性,现在网上有很多号称可以做SCI论文服 务的公司,太多将精力放...
资源资讯 RESOURCE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中医药学论文

当前页面:医学论文 > 中医药学论文 > 正文内容

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综述

来源:搜集整理   日期:2020-10-13 08:36:31点击数:

摘要:目的: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内治法用药规律。方法:以“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为关键词,检索2016年1月至2020年5月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确定纳入文章74篇,确定方剂74首。使用MicrosoftExcel2013建立数据库,分析方药使用频次,主治功效,性味归经。结果与结论:共涉及中药116味,其中使用频次≥6次药物31味,补虚药占比最高,其次为清热药、理气药等。选择药物性味以寒、温、苦、辛、甘为主。药物多归脾、胃、肝经。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用药规律;数据挖掘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atrophicgastritis,CAG)也称萎缩性胃炎,临床是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数目减少,胃黏膜变薄,黏膜基层增厚,或伴幽门腺化生和肠腺化生及不典型增生为主要特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1]。由于幽门螺杆菌感染、饮食习惯、免疫因素等原因,患者常会出现上腹部隐痛、胀满、嗳气,或消瘦、贫血等症状。在临床中,部分患者经过治疗病情得到好转,甚至治愈。但因该病易反复发作从而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根据流行病学统计,CAG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且该疾病具有年轻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每年的癌变率为0.5%~1.0%。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其列为胃癌前状态[2]。目前,西医针对该疾病多重视指标和癌变情况,但无特效药物与方法。中医药通过辨证论治治疗CAG,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而且对各种病理改变具有较好临床效果。CAG在中医学中无相应的病名,根据其症状及其临床表现应属于“胃脘痛”“腹胀”“痞满”等疾病[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为关键词,检索2016年1月至2020年5月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
 
1.2资料纳入标准
 
①提出应用中医理论、方药治疗CAG疾病的相关文献;②有明确药物组成,且选择主方纳入;③符合中医辨证论治理论,药物完整,剂量准确;④经治疗后病情好转或症状消失。
 
1.3资料排除标准
 
①药物组成不明确;②少数民族医学方药;③动物实验类文献;④病理诊断伴有异型增生或已发生癌变;⑤长期配合其他药物或疗法治疗。
 
1.4中药名称规范
 
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的中药名称进行校对,核对使用中药别名情况。例如,将“元胡”统一为“延胡索”。
 
1.5统计学方法
 
使用MicrosoftExcel2013建立数据库,分析相关疾病的用药频次,性味功效,药物归经。
 
2结果
 
2.1药物频次排序分析
 
初检出文献资料,根据题名、作者、摘要,排除重复查找全文,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确定纳入文献74篇,涉及方剂74首,涉及药物116味。甘草使用频率最高,白术、半夏次之。茯苓、党参、白芍、黄连、黄芪、砂仁、丹参、陈皮的使用频率>20次。药物频次排序分析见表1。
 
2.2用药分类分析
 
将所录用的药味进行分类统计分析,补虚药、清热药、理气药在CAG治疗方面涉及的药物较多,使用频率更高。其次为活血化瘀药、解表药、化痰药、消食药等。见表2。
 
2.3四气五味分析
 
温性药、寒性药在治疗CAG用药规律中占比较大,苦味药、辛味药、甘味药使用频率较高,凉性药及咸味药占比最少。
 
2.4用药归经分析
 
在治疗CAG所使用中药中,其药物入脾经频率最高,其次分别是胃经、肝经、心经、肺经等。见表4、图1。
 
3讨论
 
3.1治疗CAG常用中药
 
在对CAG用药规律研究的提示下,甘草使用频率最高。CAG病程较长,迁延难愈,但究其基本病机为脾胃虚弱。因此,其在组方中不仅作为佐使药用以调和诸药,更利用其补脾益气,缓急止痛等功效治疗因脾胃虚弱,中气不足而导致的脾胃功能失常等一系列病证。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甘草中甘草酸和黄酮类物质是其抗溃疡的两大主要活性成分。并且甘草水提物、甘草次酸、甘草的黄酮部位均可起到抗幽门螺杆菌作用;白术健脾益气,针对脾虚湿滞证可标本兼顾。《医学启源》记载,白术可温中、祛湿、除胃热、强脾胃、生津液等[4]。白术水煎液对胃肠运动有兴奋作用,白术内酯Ⅰ具有增强唾液淀粉酶活性、促进营养物质吸收、调节胃肠道功能的作用。将白术的提取物丙酮灌胃大鼠,发现其对盐酸-乙醇所致大鼠胃黏膜损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5]。茯苓具有健脾渗湿、止泻等功效,既可祛邪又可扶正,所含有效成分对胃溃疡有抑制作用,且茯苓多糖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6]。党参、黄连均具有抗溃疡,调节胃肠运动,保护胃黏膜的作用。黄芪、白芍都有增强细胞免疫功能。由此可见,治疗CAG药物大多具有健脾胃功效,且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多具有抗溃疡,增强免疫功效,为其治疗CAG提供有力的依据[6]。
 
3.2治疗CAG常用中药分类
 
CAG是中老年胃黏膜的退行性病变,是一种“半生理”现象[7]。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CAG导致脾胃功能失常,运化失职,正气虚损,气血阴阳失调。补虚药可以补虚扶弱、补益精微,从而纠正人体气血阴阳虚衰的病理偏向。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补虚药可增强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细胞免疫功能、体液免疫功能,产生扶正祛邪的作用[8]。此外,补虚药还具有改善消化、抗应激及抗肿瘤等功能[9]。国医大师李佃贵教授继承《黄帝内经》等中医典籍并结合现代中医科学理论,首次提出“浊毒”既是CAG的致病因素,又是其病理产物。因此,治疗CAG应注重化浊解毒,芳香与苦寒之药合用,芳香药化浊,苦寒药解毒[10-13],共奏治疗毒邪之功。化湿药可促进胃液分泌,兴奋肠管蠕动,使胃肠推进运动加快,以增强食欲,促进消化,排除肠道积气。清热药一般具有抗病原微生物和解热作用,部分药物有增强机体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功能、抗肿瘤等作用[10]。《素问·举痛论》曰:“百病皆生于气。”CAG病变的根本原因为中焦气机升降失司,痰湿浊毒瘀血蕴结于内。“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津液随气而顺矣”。理气药可通过调畅气机达到止痛、散结、降逆之效。在治疗CAG各类方剂中常将理气药与祛湿药、化痰药组合,常用药对香附配砂仁,木香配白豆蔻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理气药具有抑制或兴奋胃肠平滑肌作用,促进胃肠道蠕动,其双向调节作用有利于病理状态下胃肠功能的恢复[13]。部分理气药物能够抑制胃酸分泌且具有挥发油,可促使胃液减少保护胃黏膜,从而降低溃疡发病率,使游离酸和总酸度降低[12]。研究认为,轻度浊毒内蕴者,一般采用清热解毒类药物,而重度肠上皮化生多采用活血化瘀药,活血通络使瘀血得消[13],攻坚化积解毒散结。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活血化瘀药能改善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轻炎症反应,促进炎症病灶的消退和吸收[14]。
 
3.3治疗CAG常用中药四气、五味分析
 
在对CAG用药规律探究中发现,寒、温性药占比较大,苦、甘、辛味药使用频率较高,在用药时常以甘温、苦寒、辛温互相配伍。温性药物具有抗炎、抗菌、镇痛、抗肿瘤及影响免疫功能等作用。研究发现,温性药主要用于胃溃疡、呕吐、胃痛等疾病;苦味药可清热泻下抗疟、抗肿瘤等[15]。苦温药物成分主要含挥发油、苷类。苦寒药物主要含有生物碱,苷类苦味药成分含有黄酮和糖类。药理实验表明,中药挥发油具有抗炎、抗过敏、抗微生物、抗癌等作用[16];甘味药多入脾胃,能补中焦之虚,甘味和缓,能解疼痛。甘味药主要为补虚药、利水渗湿药、消食药、安神药。其中,在各类补虚药中甘味药大约占比81.5%。甘味药所含的多糖成分是免疫增效剂,主要针对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血液系统及代谢产生药理作用[17]。从四气五味角度分析,辛味药可发散行气行血。胃痈之为病,乃胃阳之气不得宣发而受遏抑。因此,多用辛味药物,以振发胃阳。此外,大多数辛味药所含的挥发性成分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促进微循环,对多种细菌、病毒等微生物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多种实验性炎症也有很好的抗炎作用。
 
3.4治疗CAG常用中药归经分析
 
从中医病因病机角度分析,CAG发病主要与脾、胃、肝等脏腑相关。脾胃同居中焦,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清升浊降则气机调畅。肝主疏泄,调节脾胃气机。叶天士指出,木能疏土而脾滞以行。《素问·五运行大论》言:“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18]。”根据中医五行相生相克理论,肝、脾、胃在生理和病理上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在2016年公布的“CAG中西医结合专家共识意见”中提到,CAG发病主要与情志失和、饮食不调、外邪犯胃、药物所伤及先天禀赋不足等多种因素相关[19]。现代医家治疗CAG多分3期,初期平肝和胃理脾;中期治以益胃养阴,消痈散结;中晚期消痈化瘀,祛腐生新。CAG常表现为本虚标实,在临床中以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阻证等多见。因此,在治疗中多围绕脾、胃、肝三脏进行辨证分型、分经治疗。
 
4结语
 
CAG属于难治性消化系统疾病。早在1986年世界胃肠病学会第八届会议上就提出,幽门螺杆菌是导致CAG发病的关键因素[20]。目前,西医常采用质子泵联合抗生素进行治疗以根除胃肠道中的幽门螺杆菌。虽然根除幽门螺杆菌能够减轻和控制胃部炎症程度,却无法改善胃黏膜的萎缩和肠化状态。中医药治疗CAG具有显著优势,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还可以阻断、逆转胃黏膜萎缩和肠上皮化生[21]。中医药治疗CAG不良反应少,在CAG发展阶段及后期起到扶正培本,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中医治疗CAG多采用辨证施治与辨病治疗相结合的方法,重视后天之本,以调节气血为先,恢复脏腑功能,正确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在中医辅助治疗中,针灸疗法在改善CAG的临床症状胃脘痛、胀满、嗳气、反酸、纳呆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本研究是基于数据挖掘对治疗CAG相关药物进行分析,为治疗该疾病提供临床参考与借鉴。因中医治疗采用辨证论治,在未来研究工作中,我们应深入学习各个证型的用药规律,扩大样本含量,进一步探讨分析治疗CAG的用药规律。
 
作者:魏晨阳 王倩 单位:陕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标签:

上一篇:中医内科学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析

下一篇:中医药养生康体旅游产业创新发展对策

合作客户


Copyright © 医学期刊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