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医学论文编修发表的专业团队 联系我们
医学论文
客户评价 CUSTOMER FEEDBACK
  • K.J 副主任医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经朋友介绍与晋职尝试合作至今已成功发表3篇论文,最近一篇被外科学顶级杂志Annals of Surgery(IF=7.5)所接受。晋职是迄今为止我所合作过最为专...
  • m .t.z ----厦门中山医院副主任医师这已经是第三次找晋职医学了,和前两次一样依然合作的很开心。与晋职合作最让我放心的是晋职医学的专业性,现在网上有很多号称可以做SCI论文服 务的公司,太多将精力放...
资源资讯 RESOURCE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中医药学论文

当前页面:医学论文 > 中医药学论文 > 正文内容

经典课程在中医硕士学位中的效用

来源:搜集整理   日期:2020-06-02 13:59:59点击数:

摘要:基于医教协同改革和中医专业学位设置给研究生课程教育带来的挑战,调研和审视经典课程教育在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现状,探讨经典课程在中医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以期推进课程教育更好地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

关键词:中医;经典;课程;专业学位;临床

1中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新趋势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14年发布的《中医专业学位设置方案》,提出中医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较强的传承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临床研究能力,能够独立从事中医临床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医教协同改革的目的,也是基于深化临床人才的培养改革。在美国,医师的培养分为医学院校教育、**后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三部分,**后医学教育又包括住院医师培训和专科医师培训,这种以医学院校教育为起点,以**后教育为重点,再通过继续教育,把教育、培训同终身的职业生涯统一起来的培养模式[2],逐渐被我国医学教育借鉴。2013年,卫生计生委、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教育部等部门颁发了《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医教协同改革意见》),旨在不断完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推进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逐步形成将院校教育、**后教育、继续教育三阶段有机衔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化、规范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其自身特点,我们该如何顺应培养新模式建设研究生课程,使研究生更好地掌握中医临床知识,建立中医思维,为中医临床实践打好基础,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讨与实践。

2中医经典类课程开设的现状和成效

2.1经典课程的开设情况

我们通过对全国23所中医药高等院校中医专业学位硕士课程设置的调研发现,17所高校在必修或公共课程中设置了中医经典相关课程,占调研学校总数的73.9%,另有1所学校以学术讲堂的形式在选修课程中设置[3]。经典课程在全国中医药院校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中并未做到全覆盖。

2.2已**研究生群体对经典课程的评价

《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作为中医四大经典,对中医临床理、法、方、药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是提高中医临床水平最直接、最有效的必修课程[4]。我们对选修了《内经研究》、《金匮要略研究进展》、《伤寒论研究进展》、《温病学研究进展》四门经典课程的151名硕士研究生**生群体进行了课程评教调查。调查采取网上匿名评教形式,收回的网上问卷为151份,有效率为100%。(1)关于“中医经典类课程对于中医药专业知识掌握的重要性”评价,评价结果为:认为《内经研究》课程“很重要”的**生占55.56%,认为“重要”的占44.44%;认为《金匮要略研究进展》课程“很重要”的占62.07%,认为“重要”的占31.03%;认为《伤寒论研究进展》课程“很重要”的占69.23%,认为“重要”的占23.08%;认为《温病学研究进展》课程“很重要”的占50%,认为“重要”的占46.15%。认为经典课程“很重要”的平均比率为59.21%,认为“重要”的平均比率为36.18%,没有**生认为经典课程“不重要”或“不太重要”。(2)关于“课程对于中医临床实践的指导性成效”评价,评价结果为:认为《内经研究》课程“很好”的占50.00%,“较好”的占50.00%;认为《金匮要略研究进展》课程“很好”的占55.17%,“较好”的占34.48%;认为《伤寒论研究进展》课程“很好”的占66.67%,“较好”的占28.21%;认为《温病学研究进展》课程“很好”的占46.15%,“较好”的占38.46%。认为经典课程对于临床实践有“很好”指导性的平均比率为54.50%,认为有“较好”指导性的平均比率为37.79%。(3)关于“学生希望的课程设置类型”调研结果为:有16.67%的**生希望《内经研究》作为公共必修课,83.33%希望作为专业必修课,希望作为选修课的人数为0;有24.14%的**生希望《金匮要略研究进展》作为公共必修课,68.97%希望作为专业必修课,希望作为选修课的比例为6.89%;有43.59%的**生希望《伤寒论研究进展》作为公共必修课,44.87%希望作为专业必修课,希望作为选修课的比例为10.26%;有38.46%的**生希望《温病学研究进展》作为公共必修课,53.85%希望作为专业必修课,希望作为选修课的**生比例为7.69%。平均30.71%的**生希望四大经典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62.75%希望作为专业必修课,6.21%希望作为选修课,另有0.32%希望作为网络公开课,希望作为必修课的**生比例>90%。

3经典课程建设为中医专业学位培养目标服务的有效途径探讨

3.1对经典课程的重视度及课程质量有待提高

从调研结果来看,各中医药院校对经典课程的重视程度不一,对经典课程的重视程度仍有待提高[5]。有学者指出:“中医界有一个怪现象,也是一个可怕的现象,就是对中医经典的教育逐步在减弱,……在我们没有建立起新的理论前,在我们还没有切实地发现传统理论的破绽前,经典仍然是中医的核心,经典仍然是中医的基础,经典仍然是中医的必修”[6]。“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中医经典课程“是中医学的根,正是其根正,赋予中医学两千多年不竭的生命力”[7]。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医四大经典课程的总学时一般在450~864学时之间[8]。中医之所以历经两千多年得以传承发展,根本基于在传承经典中创新[9]。经典医籍的研习对于培养中医临床应用型人才而言非常重要。对研究生**生群体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研究生认识到学习中医经典类课程的重要性,建议把中医经典类课程作为公共必修或者专业必修课程来开设,认为中医经典类课程对于中医临床实践具有良好的指导性作用。中医经典课程均是研习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规律和原则,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临床辨证论治思维,提高临床实践能力,应该作为中医专业硕士培养的必修课。但是,如何使中医经典类课程在中医专业硕士学位教育中更好地发挥其效用,还需要通过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来提高课程质量。

3.2经典课程教学的方式方法有待改进

传统的单一集中授课方式已无法完全适应现行的中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住院医师规范化制度使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间大大缩减。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网络教学、专题讲座、案例研讨、自学辅导等多元化教学模式势在必行。另一方面,课程的质量也是课程建设过程中需要重点改进的问题。除了传统的单向授课LBL教学法(讲授式教学),可以结合采用PBL教学法(问题式教学)、TBL教学法(任务式教学)、CBL教学法(案例式教学)、RBL教学法(基于资源的教学法)等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帮助学生形成自身的辨证论治思维模式,以加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对理论性强、难以理解的知识采用传统的LBL教学法,对比较浅显易懂以及与临床关系较密切、更新速度较快的知识点,采用PBL或TBL教学法,更有益于学生的自我发挥[10]。易亚乔等[11]对中医经典教学还提出基于E-learning理念的多元化教学法,认为中医经典“难教、难学、难记、难背”,教学中应该针对章节内容、不同的知识点采用不同教学方法,整合知识信息,灵活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3.3经典课程的教学应渗透到**后教育

研习中医经典医籍在中医临床人才成长过程中的影响具有普遍性意义。研究生学习阶段虽然有近3年的临床体验,但是,中医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在更多的临床实践中领悟其精神和内涵。学思践行是一个长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尤其需要中医经典医籍的指导与启发,反之,对经典医籍的领悟也需要以大量的临床实践为基础。所以,要想培养出高质量的中医应用型人才,**后教育不可忽视,而经典课程的教学应该作为**后教育的重点内容。《医教协同改革意见》提出的总体目标包含“**后教育得到普及,继续教育实现全覆盖”,体现了国家对医学领域的**后教育和继续教育的重视。中医研究生**后教育应该成为中医应用型人才培养关注的重点。高校的课程建设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局限于在读的学生,而应该惠及中医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医经典作为中医临床思维的指导,相关课程建设可以超越大学课堂的范围,既要请名师名医走上讲台,还要将好的课程以慕课、公开课,线下培训课、文字出版的形式进行建设,将中医资源共建、资源共享作为课程建设目标,以更好的服务于中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终身教育。综上所述,中医经典类课程的建设是培养中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性环节之一,应该作为中医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必修课程,甚至可以建设为中医临床人才培养的**后教育和继续教育课程。面对医教协同改革和中医专业学位设置带来的新挑战,中医经典类课程要想更好地发挥其效用,还需要在内容和方式方法上不断探索和改进。中医药院校应该进一步探索中医人才成长规律,在重视临床实践的同时,做好中医经典课程的建设工作,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中医辨证思维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以期培养出更多满足社会需求的优秀中医临床实用型人才。

作者:汪珺 宋杰 陶春晖 杜艳军 周慧敏 黄娟 单位:湖北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处

标签:

上一篇:从发展心理学谈儿童中医启蒙教育

下一篇:僵直型帕金森病的中医诊疗进展

合作客户


Copyright © 医学期刊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