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医学论文编修发表的专业团队 联系我们
医学论文
客户评价 CUSTOMER FEEDBACK
  • K.J 副主任医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经朋友介绍与晋职尝试合作至今已成功发表3篇论文,最近一篇被外科学顶级杂志Annals of Surgery(IF=7.5)所接受。晋职是迄今为止我所合作过最为专...
  • m .t.z ----厦门中山医院副主任医师这已经是第三次找晋职医学了,和前两次一样依然合作的很开心。与晋职合作最让我放心的是晋职医学的专业性,现在网上有很多号称可以做SCI论文服 务的公司,太多将精力放...
资源资讯 RESOURCE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医学教育论文

当前页面:医学论文 > 医学教育论文 > 正文内容

医学教育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来源:搜集整理   日期:2020-06-04 14:24:24点击数:

摘要:《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为我国医学教育改革及顺应国际医学教育发展趋势、提高水平、保证质量指明了方向。文章依据《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指标体系,结合井冈山大学医学教育的具体实际,从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修订培养方案,实施多元化教学模式,改革学生成绩评定体系等方面,探索了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些做法及体会。

关键词:临床医学;教育改革;本科医学教育标准

随着《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和《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的问世,医学教育标准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凸现[1,2]。为推动国际医学教育标准的本土化,2008年3月,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颁布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以下简称《标准》)[3],并依据《标准》和程序对医学教育机构进行审核与评估的过程。从此正式启动了我国的临床医学专业认证[4](以下简称认证),也标志我国医学教育已经启动了顺应国际医学教育发展趋势的改革建设过程,为不断提高我国医学教育质量奠定了基础[5]。我校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自评过程中,对照《标准》,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发展环境,以实事求是的精神探讨五年制临床医学教育改革与实践,现汇报如下。

1认真学习《标准》,准确理解《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主要内涵

我们把《标准》作为教育教学改革建设最核心的指导文件之一。通过对全学部教师和临床专业学生进行《标准》培训和解读、召开教育教学改革研讨会、师生座谈会、学生座谈会及名师讲座等形式,组织师生认真学习《标准》,充分认识到《标准》的重要意义。《标准》进一步明确了社会的实际需求是主导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因素;明确了医学教育的主体地位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高度概括了医学教育目标、过程和结果标准的基本要求[4]。

2基于《标准》转变教育教学思想和观念

以《标准》中所提出的理念为基础,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结合我校实际,大力推行“以井冈山精神办学育人,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育教学理念;以《标准》中所提出的教育计划为基础,改革教育教学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完善培养方案,推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以《标准》提出的学生成绩评定为基础,改革学生成绩评定体系,促进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技能、行为、态度和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获取知识能力及人际交流能力;以《标准》中提出的教育评价为基础,改进学校内部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严格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且实施全过程监控,使《标准》的理念深入教育教学改革的各个环节。

3基于《标准》优化课程体系,修订完善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最为重要的载体。我们依据《标准》,结合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办学定位与培养目标,并在深入调研和广泛征求专家、用人单位、本校师生、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修订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置科学方法教育,思想道德修养课程,自然科学课程,生物医学课程,行为科学,人文科学以及医学伦理学课程,公共卫生课程,临床医学课程等课程群。每个课程群均设置了必修、限选和任选三类课程,三者总体比例约为7∶2∶1,课程总学时3328学时,总学分224学分,其中,包括早期接触临床需修满3学分、拓展教育需修满5学分。实施以岗位胜任能力为导向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即以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知识教育、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执业能力培养、以职业精神为主线的人文素质养成。采取“1+1.5+1.5+1”四段式培养:四年理论与实践教学、一年实习的培养模式。即第1年以通识课程为主、辅以少量生物医学课程;之后1.5年以生物医学课程为主、辅以少量通识课程与临床医学课程;然后1.5年完全开展临床医学课程,最后1年进行实习。四个阶段相互联系,逐次递进,将生物医学知识培养和临床实践技能培养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此外,我们采用了第一、第二、第三课堂相结合的方式,在实践教学上做到课程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及社会实践相互渗透,融入“三早理念”。具体的实践形式包括军训、生产劳动、社会实践、课外科技活动、独立实验课程、早期接触临床、临床技能训练、课程见习、创新创业能力训练、挑战杯竞赛、临床技能竞赛、**实习等。

4基于《标准》改革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模式多元化

《标准》提出,“必须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注重批判性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关注沟通与协作意识的养成”。我们依据《标准》,结合学校实际,积极改革教学模式,实施教学模式多元化。第一,医学部出台文件要求医学主干课程必须拿出总课时的10%进行“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改革。第二,独立设置PBL课程,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将基础医学课程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实际问题有机结合,将素质教育融入实际案例教学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发展互动技能、交流及表达能力,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考虑问题的意识。第三,实施早期接触临床教学环节,通过临床医学导论课程、名医系列讲座及寒暑假组织低年级学生参观附属医院、导诊和急诊科见习,让学生早期认知职业、早期接触临床。第四,在教学与考核过程中采用了标准化病人,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协作与沟通交流意识。第五,开展床旁教学和门诊医疗教学,把素质教育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强调教学查房和门诊医疗所关注的是病人而不是疾病本身,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临床思维形成。第六,利用临床技能中心的模拟病人开展情景式教学,学生能够在免于尴尬和负面批评的情况下得到交流和临床技能训练。通过实施多元化教学模式,使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在反复的临床实践中转化为独立处理病人和防治疾病的能力,有效培养了学生岗位胜任力,促进了学生医学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5基于《标准》改革学生成绩评定体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参照《标准》,结合我校实际,我们积极探索学生成绩评定体系,建立了包括课程考核、实践教学环节考核(包括实验、实训及临床实践教学考核)以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及**三阶段综合考核等学生学业全过程评定体系,规定了课程考核类型及成绩评定方法。第一,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考核,采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过程考核与综合能力考核有机结合。过程考核成绩部分(平时成绩)由任课教师按照课堂考勤、课堂提问、平时作业、测验与中期考试、专题讨论、实验报告、实习(含见习)课程作业等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评定,并由以往占课程总分数的20%增至40%;如终结性评定成绩(即期末考试成绩)低于50分,该门课程必须进行补考。第二,终结性评价(课程考试)命题要求减少记忆题,增加情景题、应用分析题型,后者分值不低于卷面分值的50%。第三,切实做好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及**等三阶段综合性考试,临床能力考核实施OSCE考试。此外,我们还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网上自适应考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任何考核结束后,要求对所有考卷和考题进行分析,了解考题弱点问题、教学过程弱点问题和学生学习过程弱点问题,并将结果及时反馈给教师及学生,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同时也指导学生学习。通过上述改革措施,充分发挥考核在教学中的引导、评价、反馈和激励作用,有效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自觉学习,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6基于《标准》构建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标准》提出,“要具有健全并有效实施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以确保课程计划的实施及各个教学环节的正常运行”。我们依据《标准》,结合学校当前实际,积极探索,构建了内部质量保证与外部质量监控相统一的质量保障体系。尤其是在内部质量保证方面,我们从“学校、学院(部)、教研室”三个层次,从“教师、学生、管理人员”三个主体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教学管理”三个环节开展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学生学习质量评价、教学管理工作评价等,构建了“三层次、三主体、三环节”内部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实现了“目标-实施-检查-反馈-改进”的持续循环过程,促进学校质量保证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学校-学院(部)-教研室”三层次。第一层次是学校层次,包括校长、分管副校长、校教务委员会和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负责研究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协调各相关部门质量保障工作,组织实施评教、评学、评管工作并监督各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运行;第二层次是学院(部),负责所属专业培养计划的制订和修订,协调教学环节的组织,检查课程实施的效果,推进教学基础建设,确保教学文档的齐全,监控各专业和教师个人的教学质量,指导和协调实践性教学活动等;第三层次是教研室,负责课程实施和教学环节质量控制,包括课程建设、教材选用、讲义编#、教师培训与教学能力提升、教研活动、经验交流、学生学习指导等。“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教学管理”三个关键环节。学生学习质量居于核心地位,教师教学质量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基础,教学管理则是教与学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学校制定了《井冈山大学教学管理规范》、《学生学习质量自主评价办法》、《医学类学生实习考核管理办法》、《教师教学质量年度考核》、《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等系列的规章制度,健全教学信息反馈,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全过程的监控,使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保障。依据《标准》,学校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进一步实施系列教学改革,探索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如何优化课程体系、推进PBL等教学模式多元化应用、改革学生成绩评定体系和构建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稳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然而,全方位的医学教育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必须结合实际,实事求是,以推进《标准》的实施为契机,结合健康中国建设要求,不断改革培养模式,完善培养体系,提高培养质量,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医学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梅人朗,陈钢,杨益,等.医学教育全球标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2]四川大学医学教育研究与发展中心,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教育部,卫生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教高(2008)9号)[Z].2008-11.

[4]线福华,庞文云,贾建国,等.以《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为基础推动医学教育教学改革新进程[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6):4-6.

[5]吴红燕,程益群,孙业桓,等.医学教育认证背景下的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6):52-54.

作者:肖凤 杨震 张艳萍 黄宇清 王毓平 刘继志 余海红 单位:井冈山大学医学部

标签:

上一篇:医学培养体系对医学教育的启发

下一篇:高职医学生预防医学教育的课程改革

合作客户


Copyright © 医学期刊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