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医学论文编修发表的专业团队 联系我们
医学论文
客户评价 CUSTOMER FEEDBACK
  • K.J 副主任医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经朋友介绍与晋职尝试合作至今已成功发表3篇论文,最近一篇被外科学顶级杂志Annals of Surgery(IF=7.5)所接受。晋职是迄今为止我所合作过最为专...
  • m .t.z ----厦门中山医院副主任医师这已经是第三次找晋职医学了,和前两次一样依然合作的很开心。与晋职合作最让我放心的是晋职医学的专业性,现在网上有很多号称可以做SCI论文服 务的公司,太多将精力放...
资源资讯 RESOURCE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基础医学论文

当前页面: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正文内容

上颌前突患者采用自锁矫治器的疗效分析

来源:搜集整理   日期:2020-12-22 10:06:04点击数:

  摘    要: 目的 观察自锁矫治技术治疗成人上颌前突的临床效果以及初始疼痛情况和溃疡发生情况。方法 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成人上颌前突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自锁矫治器,再适度配以种植支抗矫治进行治疗,观察治疗后软硬组织变化情况、PAR指数评估、初始疼痛情况及溃疡发生情况。结果 X线头影测量显示,SNA角、SNB角、ANB角、L1-NB角、L1-NB(mm)、U6-PP角矫治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1-NA(mm)、U1-NA角、U1-L1角、U1-SN角、L1-MP角、U1-EP角、LL-EP角矫治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前后PAR指数测量变化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评价量表评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降低;溃疡发生率为3.33%。结论 自锁矫治技术治疗成人上颌前突临床效果明显,疼痛程度较低,溃疡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自锁矫治器; 上颌前突; X线头影测量; PAR指数; NRS量表;
  
  上颌前突是指上颌向前突出于下颌前(下颌部位正常),是比较常见的牙颌畸形,该病的原因包括遗传等先天性因素和不良习惯等后天性因素,临床上多表现为上唇短、上前牙斜前伸外露、上颌牙弓狭长等。对该病的治疗,要求达到面部美观和良好的咬合关系,因而内收前牙和控制磨牙支抗是很重要的治疗内容[1]。就成人而言,因为其牙根已完成发育,牙周围情况比较复杂,矫治中如果用力过度,容易引发不良后果[2]。目前,固定矫治是治疗该病的有效途径之一,但对于如何提高固定矫治效率和增加矫治过程的舒适度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医学界努力追求的目标。本研究采用自锁矫治器,再适度配以种植支抗矫治给予上颌前突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成人上颌前突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选患者均满足AngleⅡ类1分类错牙合特点[3],其中男36例,女54例;年龄19~33岁,平均年龄(23.6±2.2)岁;无牙周围情况不健康患者,无口腔卫生状况不良好患者;平均疗程(21.5±1.8)个月。本研究经过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同意,且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
  
  1.2 、方法
  
  自锁矫治方法。自锁矫治器,采用Damon Q自锁直丝弓矫治器。使用含铜镍钛圆丝(0.36 mm)排齐牙列,采用含铜镍钛平牙弓(0.21 mm×0.64 mm)。在上颌第2双尖牙和第1颗磨牙间植入长9 mm,直径为1.6 mm的支抗钉,以增强上颌磨牙支抗和内收前牙。使用不锈钢方丝(0.48 mm×0.64 mm),采用滑动法关闭拔牙间隙,每侧牵引力参数约为150 g。
  
  1.3 、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包括PAR指数(包括8项具体指数,治疗前后的PAR总分差和加权PAR分值减少百分率变化情况能够反映矫治成功的程度,分差越大、减少百分率越高,说明矫治效果越好,治疗后加权PAR分值减少百分率高于70%认为矫治获得良好的牙弓稳定关系)、X线头影测量指标(包括13项子指标)、矫治后1~7 d(每2天1次)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RS)评分、治疗结束后溃疡发生率等指标。
  
  1.3.1、 PAR指数测量方法
  
  对患者矫治前后的模型进行PAR指数测量,测量评分方法参照Richmond等[4]1992年提出的关于PAR指数测量标准,通过观察分析矫治前后PAR分值和矫治前后PAR差值、PAR分值减少百分率,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估治疗效果。PAR测量包括牙齿排列、覆盖、颊牙合关系、覆牙合、中线情况、总分、加权总分等项目。
  
  1.3.2、 X线头影测量方法及指标
  
  按照《口腔正畸学》中的X线头颅定位相机和头影图、测量标志点和测量平面[3](见图1)进行测量,测量指标:SNA角、SNB角、ANB角、U1-NA角、U1-NA(mm)、L1-NB角、L1-NB(mm)、U1-L1角、U1-SN角、L1-MP角、U1-EP角、LL-EP、U6-PP角13项指标。测量方法与分析方法参照《口腔正畸学》中的“常用X线头影测量分析法”[3]进行测量分析。
  
  1.3.3 、矫治初始疼痛情况评估办法
  
  患者矫治疼痛情况评估采用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RS)在矫治后1 d、3 d、5 d、7 d时进行评价,评价方法与标准参照严广斌[5]关于NRS疼痛评价量表的方法与标准进行。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予以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NRS评分结果及溃疡发生率
  
  矫治后1 d时NRS评分为(3.1±0.7)分,矫治后3 d,NRS评分为(2.3±0.5)分,矫治后5 d,NRS评分为(1.8±0.4)分,矫治后7 d,NRS评分为(1.1±0.3)分。自锁矫治器矫治后有轻微疼痛,但不影响睡眠(矫治后1 d),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的疼痛程度逐渐减轻。90例患者中,有3例矫治后有轻微溃疡症状发生,溃疡发生率为3.33%(3/90),采取相应措施后治愈。
  
  2.2、 PAR指数评分结果
  
  矫治前后,PAR各项指数评分变化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X线头影测量结果
  
  SNA角、SNB角、ANB角、L1-NB角、L1-NB(mm)、U6-PP角矫治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1-NA(mm)、U1-NA角、U1-L1角、U1-SN角、L1-MP角、U1-EP角、LL-EP角矫治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3.1、 自锁矫治技术治疗成人上颌前突效果的评价方式
  
  X线头影测量和PAR指数评分是评价自锁矫治技术治疗上颌前突效果的两种方式。X线头影测量通过测量SNA角、SNB角、U6-PP角等指标的矫治前后变化评价矫治效果。PAR指数评分是通过对所有异常牙、牙合形态进行概括度量来表达被评估病例与正常牙合间差异的方法,该方式主要通过计算矫治前后的PAR总分差和加权PAR分值减少百分率评价矫治成功的程度,矫治前后的PAR总分差越大、加权PAR分值减少百分率越高,说明矫治效果越好,患者症状改善程度越大[6]。
  
  相对而言,X线头影测量是从比较微观的角度进行评价的,测量指标包括SNA角、SNB角、ANB角、L1-NB角、L1-NB(mm)、U6-PP、U1-NA(mm)、U1-NA角等指标,可以详细的评价矫治技术对具体指标的具体改善情况。哪些指标在该技术下改善明显,哪些指标在该技术下改善不明显,通过X线头影测量可以明确的表示。而PAR指数评价主要对牙齿排列、覆盖、颊牙合关系、覆牙合、中线情况、总分、加权总分进行概括评分,通过计算矫治前后的PAR总分差和加权PAR分值减少百分率评价矫治成功的程度,是从比较宏观的角度对矫治效果进行整体性评价。
  
  本研究90例成人上颌前突患者采用自锁矫治技术,再配以适度的种植支抗矫治进行治疗,疗效采用X线头影测量评价方式总体评定为矫治完后磨牙达到了中性关系,效果比较理想,采用矫治后PAR指数评分,加权PAR分值减少(88.92±3.15)%,高于70%,因此认为矫治获得良好的牙弓稳定关系。2种评价方式总体评价结果大致一致。
  
  3.2 、自锁矫治器治疗成人上颌前突的临床适用性
  
  首先,自锁矫治器治疗成人上颌前突是有效的。本研究对90例成人上颌前突患者采用自锁矫治技术进行治疗,通过X线头影测量和AR指数两种评价方式进行评价,均证实了自锁矫治技术在治疗成人上颌前突中的有效性。有学者研究指出[7],自锁矫治技术(2D舌侧自锁矫治术)因其托槽的双翼设计和弓丝垂直入槽,能很好克服舌侧技术本身的局限,解决效力低、矫治扭转牙力距小等问题。另外,国内外大量研究[8,9,10,11]证实,自锁矫治技术在磨牙支抗控制方面能够有效控制磨牙的移动。
  
  在Angle错颌分类中,成人上颌前突属于Ⅱ类1分类中的病灶。该类病传统的矫治采用的是金属托槽,其缺点是对局部口腔黏膜的创伤大,容易发生松动并加重周围黏膜的损伤,矫治后疼痛程度较高,溃疡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为普遍,这一观点以及得到证实[12]。本研究中,90例患者采用NRS评价,矫治后1 d时NRS评分为(3.1±0.7)分,矫治后7 d时NRS评分为(1.1±0.3)分。自锁矫治器矫治后总体情况是有轻微疼痛,但不影响睡眠,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的疼痛程度逐渐减轻。90例患者中,溃疡发生率为3.33%(3/90),经采取相应的措施后治愈。另有学者[13,14]指出,自锁矫治技术用于治疗错牙合畸形中,有利于减小矫治手术对牙周组织的创伤,进而有利于牙周组织重建与恢复。因此,认为自锁矫治技术治疗成人上颌前突方面是安全可行的。
  
  综上所述,自锁矫治技术,配以适度的种植支抗矫治治疗成人上颌前突,临床效果明显,患者初始疼痛程度较低,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疼痛程度逐渐减轻,溃疡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朱胜吉,周彦恒,傅民魁.种植体支抗正畸治疗中上颌磨牙稳定性的初步研究[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6,41(1):4-7.
  
  [2] 喻小辉,陈金春,寻春雷.微种植支抗在安氏Ⅱ类Ⅰ分类错上齿槽垂直向过度发育矫治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2):50-52.
  
  [3] 沈真祥.口腔正畸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4):90-93,121-126,141-143.
  
  [4] Richmond S, Shaw WC, Roberts CT, et al. The PAR Index(Peer Assessment Rating):methods to determine outcome of orthodontic treatment in terms of improvement and standards[J]. The European Journal of Orthodontics, 1992,14(3):180-187.
  
  [5] 严广斌.NRS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2014,8(3):410.
  
  [6] Taylor PJ, Kerr WJ, McColl JH.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e standard and duration of orthodontic treatment[J]. Journal of Orthodontics, 1996, 23(4):335-341.
  
  [7]Miguel A Cuesta, Alfredo Alonso-Poza, Manuel PlanellsRoig, et al. Rafael García-Espinosa, David RoderoRodero. Las primeras experiencias en cirugía laparoscópica de colon en Espa?a. Valencia, noviembre de1991[J]. Cirugia Espanola, 2016,94(4):207-254.
  
  [8] Damon DH. The rationale, evolution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the self-ligating bracket[J]. Clinical Orthodontics and Research, 1998,1(1):52-61.
  
  [9]Hain M, Dhopatkar A, Rock P. A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ligation methods on friction[J].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dontics&Dentofacial Orthopedics,2006,130(5):666-670.
  
  [10]Scott P, DiBiase AT, Sherdff M, et a1. Alignment efficiency of Damon3 self-ligating and conventional orthodontic bracket systems: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dontics&Dentofacial Orthopedics, 2008,134(4):471-478.
  
  [11] 王博,房兵,夏韫晖,等.上颌种植支抗辅助自锁矫正器滑动机制探讨[J].上海口腔医学,2010,19(5):449-455.
  
  [12] 孙少平.Roth直丝弓矫治器联合颌外牵引治疗Ⅱ类错颌畸形[J].医药论坛杂志,2011,32(14):7-10.
  
  [13] 魏松.安氏Ⅱ类1分类非拔牙矫治中口外弓作用的初步研究[J].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2010,17(1):6-12.
  
  [14] 唐国华,张蕾,许晓岑,等.Damon技术非拔牙矫治牙列拥挤的适应证分析[J].上海口腔医学,2008,27(4):364-371.
标签:

上一篇:TMS的原理、方法及其在脑卒中康复中的运用

下一篇:脂联素对HepG2细胞中脂肪酸合成酶及激素敏感性脂肪酶基因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合作客户


Copyright © 医学期刊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