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医学论文编修发表的专业团队 联系我们
医学论文
客户评价 CUSTOMER FEEDBACK
  • K.J 副主任医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经朋友介绍与晋职尝试合作至今已成功发表3篇论文,最近一篇被外科学顶级杂志Annals of Surgery(IF=7.5)所接受。晋职是迄今为止我所合作过最为专...
  • m .t.z ----厦门中山医院副主任医师这已经是第三次找晋职医学了,和前两次一样依然合作的很开心。与晋职合作最让我放心的是晋职医学的专业性,现在网上有很多号称可以做SCI论文服 务的公司,太多将精力放...
资源资讯 RESOURCE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妇产科论文

当前页面:医学论文 > 妇产科论文 > 正文内容

妇产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

来源:搜集整理   日期:2020-06-11 13:30:15点击数:

【摘要】目的:本次研究课题主要探讨妇产科手术后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参研对象选取2010年3月至2017年3月本院诊治的82例符合妇产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标准的患者,遵从随机的分组标准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后者行手术治疗,前者行非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和恢复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效率高于对照组,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妇产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恢复情况以及治疗效率能够通过非手术治疗明显改善,值得推广。

【关键词】妇产科;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治疗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血流变缓、血管壁损伤以及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临床主要表现为肢体肿胀、下肢运动疼痛等[1]。在妇产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成为常见的并发症,甚至可能并发肺栓塞,严重的会威胁到患者生命,本次择取2010年3月至2017年3月本院妇产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82例患者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82例参研样本全部由影像学检查、临床表现等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于本院进行治疗,纳入时间为2010年3月,截止时间为2017年3月,随机分为两组(41例/组),所有患者均知晓本次研究,且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对照组患者年龄23~44岁,平均年龄(33.9±4.63)岁;研究组年龄21~49岁,平均年龄(38.3±3.5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

1.2方法

研究组患者给予非手术治疗,主要包括:1)给予右旋糖酐、潘生丁、阿司匹林、丹参等祛聚类药物治疗;2)给予链激酶、尿激酶等溶栓类药物静脉滴注治疗;3)患者卧床休息,在卧床期间抬高患者患肢,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给予利尿剂以减轻患者下肢水肿;4)给予华法林、低分子肝素等抗凝类药物治疗;5)严密监测患者凝血功能等指标,严禁患者到处走动,避免用力按摩患肢,防止血栓非正常脱落后造成肺栓塞,预防患者发生肢体感染[2]。对照组患者给予手术治疗,手术中主要利用Fogarty导管将下肢静脉血栓取出,患者在确诊之后3天内进行手术,最长时间不得超过5天,否则容易导致血管壁、血栓粘连,对患者血管造成损伤。手术后给予祛聚、抗凝疗法,疗程为2个月[3]。

1.3观察指标

(疗效评价)①治疗效果: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彩超检查后发现血栓完全消失(治愈),治疗后患者经彩超检查后发现血栓和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但患者下肢肤色较重,并且有轻微肿胀(有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无变化,下肢深静脉血栓依然存在,且肢体疼痛、肿胀无改善(无效),治疗效率=治愈率+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

以SPSS23.0统计软件处理研究数据,计量资料恢复时间用(珔x±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治疗效率以%表示,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效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效果相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恢复时间

研究组41例患者恢复时间为(7.5±3.7)d,对照组为(10.1±3.2)d,两组患者恢复时间差异比较,统计学意义成立(t=3.4032、P=0.0010,P<0.05)。

3讨论

妇产科手术前后患者被要求禁止饮水,手术后导致体内含水量减少,血液流速变缓,血液粘稠,患者在手术中对同一血管进行反复静脉穿刺,造成患者血管壁损伤,在手术结束后,患者需长期卧床静养休息,因此导致患者下肢静脉血液流动速度变慢,由此静脉中积聚了大量的血液,以上是患者在妇产科手术后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主要原因。下肢深静脉血栓主要根据临床症状进行诊断,当医护人员抬高患者患肢后,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疼痛,则表明患者血栓症状较轻,当患者发生血栓后仍然坚持行走,则会加重其病症,表明血栓较为严重。当然,下肢深静脉血栓也不仅仅只是依靠临床症状进行诊断的,想要确诊下肢深静脉血栓必须要配合辅助技术进行诊断,比如静脉造影、彩色多普勒超声、D-二聚体[4]。静脉造影应用于血栓的诊断中,可准确的判断血栓的部位、侧支循环、范围情况;而彩色多普勒超声则是一种无创性检查,目前在临床上已经成为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主要诊断手段,在必要情况下还可以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分析图以及脉冲多普勒进行分析诊断;临床上D-二聚体是一种特异性产物,是由纤维蛋白生成而来,这种物质同时也是一种分子标志物,且处于高凝状态,在临床上医师往往容易将此种物质鉴别为纤溶亢进物,D-二聚体在手术后、血栓发生后、感染后以及发生恶性肿瘤后均有可能升高,因此此种物质的特异性不高,而敏感性较高,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血栓的早期筛查诊断中。针对妇产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主要有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在手术中通过导管取出静脉中的血栓,是临床上常用的手术方法,但是此手术实施的最佳时间是发生疾病的5天之内,若超过5天,则静脉中的血栓容易与血管壁发生粘连,对血管造成额外的损伤。临床上采用祛聚、抗凝、溶栓等非手术治疗,不仅仅可以降低治疗的风险性,还能够减少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同时降低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减少治疗费用,减轻患者负担[5]。为了预防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医护人员应严密监测患者血栓史、凝血功能、血压、血脂以及血糖等指标情况,妇产科手术中尽量降低对患者血管壁的刺激,在最大程度上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手术完成后,医护人员更应该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避免因血液凝滞形成血栓。本研究结果显示,采取非手术治疗的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12%,明显优于采取手术治疗的对照组(80.49%),且对照组患者恢复时间长于研究组,差异显著,P<0.05,具备统计学差异。综上,非手术治疗实施于妇产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治疗效果良好,患者术后恢复快,且安全性高,建议在临床上进一步推荐。

参考文献

[1]程其军.妇产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04(29):5730-5732.

[2]刘令娟.妇产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与治疗[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7,23(04):139-140.

[3]付泽霞.凝血标志物对妇产科手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7,34(10):924-926

作者:吴晓侠 单位: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妇幼保健院

标签:

上一篇:情景模拟教学法在妇产科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舒适护理在妇产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

合作客户


Copyright © 医学期刊网 版权所有